文章

发布于:2017-04-10 16:56

【名师观点】艾青: “山影”何以成为“山影”?

 

 

2014年以来,随着《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等电视剧走红荧屏以及各大视频网站,作为出品方的“山影”迅速成为网络搜索关键词,并受封“国产电视剧的良心”,一夜间,“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口号响彻中国电视剧江湖,其在受众市场的火爆程度比此前“仙剑”系列剧大火时的唐人影视更胜一筹。如根据网络文学改编的《琅琊榜》,2015年9月热播以来,逐渐受到主流官方和网络粉丝的共同认同:中央台访问主创并表扬国剧扬名海外、新华网发表评论探讨“麒麟才子”选贤任能,同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引发二次元“话语狂欢”,成为网络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成功合流的新标杆。在今天中国,电视剧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生产与传播的场域,杂草丛生,同时又包含了生机勃勃的可能性。国产电视剧的大热总能引发资本动向、市场规模、政府应对、社会心理、媒体运作等各方面的迅速变动,这些获得流行或引起社会争论的热播剧往往与中国现实产生更加密切的互动。同时,整个影视生态在近年来变化剧烈,随着网络平台发展壮大,新生代观众话语权不断提升,电视剧走向全面年轻化。在各种力量的聚拢之下,“山影现象”不容小觑。本文将尝试考察作为老牌的国有影视制作机构的“山影”何以能成为时下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的“山影”?

 

一、“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山影”的正剧传统

 

1980年,“山影”前身——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成立,出品了一系列题材丰富的电视剧作品,曾凭借《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连续拿下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及大众电视金鹰奖等“三连冠”佳绩享誉全国。山东是全国最早实行影视剧“制播分离”的省份。1986年,山东电影制片厂改制,与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整合,更名为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山影”诞生,成为中国最早的电视剧生产单位之一,其“制播分离”的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在当时是超前高效的,既调动了电视系统外资源为电视所用,又充分发挥了公司化运作灵活的特点,有力促进了电视剧产业化进程。90年代末,中国新闻社向海外发稿介绍其十年历程用了颇具份量的标题: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成为中国影视界“巨子” 。新世纪以来,更有《大染坊》、《闯关东》、《生死线》等佳作迭出。2008年转企改制,由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及所属山东电影电视剧中心为主出资组建山东影视集团,2012年更名为山东影视传媒集团重新挂牌,主攻电视剧方向。走过30多年历程,作为中国电视圈正剧专业户的“山影”累计创作电影、电视剧700多部,5000多集,荣获90多项国家级大奖,逐渐积淀了家国情怀的鲁剧气质和扎实的艺术传统。

 

二、理想主义情怀叙事与青年中国形象塑造

伴随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奇迹相应而生的最为重要的文化表述是中国(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得以支撑“中国梦”的主要文化修辞是回溯或者重塑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从内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把中国文化“回收”为新的文化认同的基础,以打造中华民族这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主体的历史叙述和人文景观。在与这种历史工程对接过程中,热播影视剧堪当大任。而与影院电影相比,电视剧消费群体最多,在叙述形态上又不同于“造梦工厂”的电影艺术,有能力向观众呈现出一种更能激发出人内在能量的叙事伦理态度,从而让观众产生进入现实、改造现实的热情。

“山影”出品以正剧为主,题材厚重严肃,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背井离乡、建设年代、知青故事、改革开放、强国立业等庞大的时代主题。在如今观众被资本与媒体集体绑架走向娱乐至死的年代,国产剧刻意迎合市场的泛娱乐化,但“山影”坚守在现实主义叙事情境中尝试多元化的言说方式,在这些原本远离当代年轻人生活的主旋律故事中,经由有理想、有情怀、有智商的青年人格塑造出了让观众信服的青年中国形象,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山影”剧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例如《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等革命历史剧对于昔日“革命英雄”有选择性的叙事再现,对“革命理想主义”进行了符合市场逻辑而又不违背国家舆论导向的征用,扣住了年轻观众的兴奋点与兴趣点。观众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总是与生存的社会状况以及自身的精神人格密切相关,年轻观众基于自身的社会处境而对于既定社会秩序的不满、对于逝去的革命历史的或明确或模糊的召唤,构成了兴趣点和兴奋点的来源,这些社会情绪会被市场机制敏锐地把握并纳入电视剧生产。“山影”出品既有对历史审慎的现实主义态度,还有“诗和远方”的理想主义情怀,提供了与当今资本化人格不一样的精神人格参照系,有效地实践着对于中国历史想象、现实想象与自我想象的重建,发挥着建构中国新主流文化的重要功能。

 

三、精品制作路线和互联网口碑营销

 

“山影”在广大受众中享有好口碑,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其在制作层面上的精品路线,即主创阵容和资金投入以及制作周期显示大制作风范。首先,“山影”有一支具战斗力的人才队伍,包括从优秀编剧、导演、摄像、演员到美工、服装等专业骨干和管理人才。业界有云,“山影有三杰,鲁剧誉天下”。“三杰”指的是见证“山影”发展史的导演张新建和编剧赵冬苓,以及先做摄影后转行导演成为“山影”金字招牌的孔笙。孔笙又带出了被誉为金牌制片人的侯鸿亮以及导演李雪、张开宙等徒弟,在演员阵容上“正剧偶像化,偶像正剧化”,有高颜值的靳东、王凯、胡歌“铁三角”,共同构成了“山影”的王牌团队。

“山影”基本上做一部火一步,在项目选择上不跟风,反而是以引领性作品立足中国电视剧市场;而且,与当下许多电视剧为提高收视率用天价片酬签约大牌明星的做法不同,“山影”反其道而行之,制作费高于片酬。如《北平无战事》投入的1.5亿元中,齐聚七大影帝等所有演员的片酬只占40%,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制作,甚至用电影制作水准来拍摄电视剧,如动用4台当今电视剧摄制最顶级的阿莱艾丽莎高清摄像机进行多机位拍摄,以高达2.25:1的“宽荧幕”规格呈现大银幕级画面。有些场景的搭建费用高达三四百万,如最后一集百万大军进城和平解放北平的戏,为还原历史氛围,共花7天时间补拍,平均每天花费在100万以上。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品制作路线,在网络上尤其是经由自媒体传播,使“山影”收获了极为壮观的“团队粉”。如《琅琊榜》开播之初,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的首播效果并不理想,当天收视率排名分别在第14位和第19位,但该剧的好口碑并没有受到收视低迷的影响。豆瓣评分高达93,其中原著书迷的肯定和支持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浪潮,随之,更多圈外的观众被带入。朋友圈自发的进行宣传,微博上连续几天的头条报道,网络上各类技术贴分析等,得到了大批网友的关注和转载,“互联网+观众”的力量加促了这部“现象级”大剧,进而让更多观众对这部剧及此前已在网络上热过的《北平无战事》背后共同的“山影”产生兴趣,出现了不少盘点帖如数家珍地追溯“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山影剧”,真正夯实了“山影”在年轻观众中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