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用户的信息加工与信任判断
摘要:论文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用户在不同的信息卷入度情境下如何关注社交媒体的信源、信息和系统生成线索,以及信源和信息的系统生成外围线索如何影响用户的社交媒体可信度判断,并探讨用户的注视与信任之间是否相关。
2(高/低卷入度)×2(高/低专业性)×2(高/低系统生成线索值)组内因子设计实验的眼动数据和统计结果显示:在注视点和注视时间上,ELM模型基本得到验证,高低卷入度会影响用户对信源和信息的不同关注;但在注视顺序上,无论卷入度如何,用户都是先看信源、再看信息;系统生成线索呈现出"数大招目"的注视规律,且不论卷入度如何,系统生成线索、信源身份、专业性等因素都正向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可信度的判断;用户的注视时间与信任判断微弱相关,注视次数与信任无显著关联,眼见未必等于相信。
关键词:社交媒体; 眼动追踪; 信息加工;媒介可信度; ELM;
(本文获第六届(2017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优秀论文)
获奖者说:
在系群中得知拙作被提名为《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优秀论文,备感惊喜与荣幸。社交媒体情境中,用户究竟如何关注信源、信息及粉丝数/转发数等外围线索?他们的视觉关注与后续的信息判断是否相关?带着这种好奇,本文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做出了些许尝试性的探索。很感谢社科院新传所对这份创意和努力的肯定,更感谢编辑部和审稿人从标题到文本、从技术到勘误等各方面给予的细致、高效的帮助,令我感动。我会就文中的一些议题继续深入,并争取形成文稿与同行分享。
名师简介:
李晓静,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文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赴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研修。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资助计划。主持和参与省部级、校级课题多项,主要有:《Web2.0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网络游戏暴力实验研究》等,参与国家211课题《中国大众媒介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有:《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网络聊天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求职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实证分析》等;合作出版著作多部,主要有:《东森登峰之路》、《新经济时代的网络传播与媒介产业》等,研究方向为新媒介与社会网络、媒介可信度、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