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17年第五届“传播精英”夏令营在我院顺利开办

阅读:15382 发布于:2017-07-18 14:35

2017年7月14日上午,由我院新闻与传播系主办的2017年第五届“传播精英”夏令营开营仪式在东森厅顺利举办。来自全国19所重点大学的38位营员参加了本届夏令营。媒设学院院长李本乾、副院长邵国松、新闻与传播系教师姚欣保、牟怡、李晓静等出席了开营仪式。

图片.png

图1. 我院第五届传播精英”夏令营开营仪式

开营典礼由李晓静主持,李本乾首先代表我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表示热烈欢迎,并向营员们介绍了我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院改造等方面的快速发展。邵国松介绍了我院在国际化教育及科研合作进程上所取得的成就,并鼓励营员以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视野来砥砺自我。李晓静对新闻与传播系的师资构成、课程教学及硕士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图片.png

图2. 李本乾院长介绍我院近年发展态势

图片.png

图3. 邵国松副院长介绍我院国际化合作发展现况

图片.png

图4. 李晓静介绍传播系师资、教学及人才培养

开营环节后,夏令营正式拉开了营员们学术之旅的序幕。姚欣保老师以“怎么学传播,如何读新闻”的题目进行了首场讲座,与其他授课者不同,姚老师并不使用PPT,而是以不断提问和与营员互动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同学们思考在当代中国背景下学习新闻与传播的意义,以及身为治学者和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营员们当场表示,非常喜欢这种自由讨论的授课方式,并认为自由开放、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大学精神。

图片.png

图5. 姚欣保讲座“怎么学传播,如何读新闻”

紧接下来的魏武挥老师则画风突变。在题为“内容生态的当下与趋势”的讲座中,魏老师以一则三国历史故事开场,尖锐犀利地指出在渠道中心化、内容碎片化的后媒体时代,媒体内容行业面临着诸多困境和不堪。随后,他指出了内容生产和渠道分发中的几个核心问题和前沿趋势,包括短视频、信息图、算法分发以及商业变现等。而分众传媒、今日头条、papi酱、网络热剧等大量信手拈来的鲜活新媒体案例,无一不让营员们感到既生动有趣,又干货满满。

图片.png

图6. 魏武挥讲座“内容生态的当下与趋势”

当天下午的王昊老师则以“无人机拍摄讲解与实践”为主题,向营员们展示了我院近年来在新媒体实践领域的前沿技术及教学应用。在简要介绍了无人机的功能、构成和应用领域之后,王老师把大家带到了课堂外的大草坪上,亲手演示无人机摄影的操作方式,并手把手教授了部分营员进行实际操作。营员们纷纷表示,这的确是从未有过的近距离无人机体验,新鲜又刺激。

图片.png

图7. 王昊带领营员体验无人机拍摄

在当天紧张的夏令营学术课程之余,主办方还为营员们安排了别开生面的破冰联谊活动——狼人杀、三国杀、UNO桌游。营员们边吃边喝边玩,在欢声笑语中打成一片、不亦乐乎,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图片.png

图8. 营员破冰联谊活动

7月15日的夏令营学术报告以本院讲座教授、长江学者魏然老师的“加速转型中的传媒与风口上的传播学研究”开场。魏老师十分接地气,他亲切地与营员们分享了自己如何开启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生涯的人生故事,并结合当前数字传媒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网络传播研究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前沿社会科学。魏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西方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范式和热点课题,鼓励同学们在该领域学有所成。

图片.png

图9. 魏然讲座“加速转型中的传媒与风口上的传播学研究”

我院讲座教授、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Patrice M. Buzzanell以“On the Mediation of Resilience”为题,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讲座。她不断以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堂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员互动参与到讲座中,让他们以自己的经历反思各种场景中的人类心理弹性策略。随后Patrice教授结合社交媒体情境和传播理论前沿与学员们分享了如何利用媒体构建富有弹性的未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调适训练等。营员们纷纷表示,Patrice教授的讲座既新鲜又实用。随后,魏然教授和Patrice教授还与全体营员和在场老师进行了合影。

图片.png

图10.PatriceM. Buzzanell讲座“On the Mediation of Resilience”

图片.png

图11.魏然和Patrice教授与全体营员及在场老师合影

下午,禹卫华老师为营员们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漫谈”讲座。他总结了当下的新媒体形态和传播模式,介绍了大数据底层框架采、存、算、取的四个阶段,以及网、文、为、序的四种研究方法,展望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新媒体专业前景,还以现场操练的形式为同学们介绍了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技术,让营员们初步体会到如何利用工具实现数据可视化、挖掘数据的价值。禹老师的讲座让营员们由衷感到了我院在大数据和新媒体研究方面的前沿进展和学科交叉特色。

图片.png

图12.禹卫华讲座“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漫谈”

7月16日,阎峰老师以“场景捕捉与情感计算——网络舆情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为题,给营员们进行了本届夏令营的压轴报告。阎老师以他的博学多才和风趣谈吐,为同学们展示了社交媒体中的舆情数据分析,并以场景概念、情感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话题不断启发营员们的深层思考,也充分体现出我院近年来在新媒体前沿领域的研究积累和未来发展方向。营员们听完讲座意犹未尽,无限深情地表示,“还未离开便已开始怀念”。随后,李晓静对参与此次夏令营工作的全体老师和丁效国、袁磊、严菲月、朱开云等志愿者表示感谢,并宣布本届传播精英夏令营正式落幕。

图片.png

图13.阎峰讲座“场景捕捉与情感计算——网络舆情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当天下午,全体营员参加了由传播系举办的专业面试,本届“传播精英”夏令营的优秀营员选拔结果将于近日在我院官网公布。

撰文:李晓静

    摄影:丁效国



【附:本届传播精英夏令营营员感言摘录】

周恩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时光匆匆,就要和这次愉快的交大传播夏令营之旅说再见了,时间虽短,但无比充实。首先要感谢组织老师精心的准备和安排,从充实的行程安排到每天下午的贴心的水果时间,都让我感受到交大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重视。其次,我想感谢这三天来遇见的精彩的授课老师、教授,他们精彩的课堂讲解,深厚的理论功底,前沿的研究课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宝贵的知识财富。从新闻专业到内容生态,从无人机体验到风口上的传播学研究,从大数据到网络舆情研究,讲座课题涵盖广泛,极具前瞻性与科学性,让我一睹名师风采和学科发展趋势。另外,我还想感谢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希望还能有和大家一起玩狼人杀的机会。最后,祝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越办越好!希望有一天能与媒设学院再相见!

刘颍(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的这四天可能是我收获最大的四天了。交大的工科氛围让我觉得媒设院可能也会冷冰冰的,但是当我拖着行李箱踏入东森厅的那一刻起我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学长的热心让旅途的疲惫全部打消。贴心的酒店安排,有趣的联谊会以及茶歇时提供的美味水果,无不体现着媒设学院的人文关怀。两天半,七场讲座,除了在交大,我可能再没有机会能够如此近距离的接触业界和学术界的大拿。前沿的理论和优秀的营友们也让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总之,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感谢交大,感谢媒设学院。

张婧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蛤交的夏令营可以说是经历过最欢乐的一个了。课间有水果,晚上有联谊,就餐有饭卡,出门穿T恤。这里的每一堂课都无比珍贵,让我像个高中生一样全神贯注;每个老师都完全没有架子,知识水平很高,又大胆敢言;每个同学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一起谈天谈地谈梦想的朋友。我想,这就是我理想中大学的样子。

李林蔚(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本次夏令营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在学术交流上,学院安排的讲座紧跟学术研究的前沿,既有趣又有干货:姚欣保老师的分享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新闻有很大的启发,魏武挥老师对互联网内容创业的分析入木三分,王昊老师用幽默的方式给大家进行无人机实操的讲解,魏然老师讲授的加速转型中的传播学研究令人耳目一新,Patrice教授对媒介复原理论的探讨新鲜而深刻,禹卫华老师把文科和工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简洁明了地讲授了大数据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应用……在课余活动上,晓静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安排也很贴心,不仅全力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而且安排了破冰、联谊等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加深了营员之间的感情。总之,在交大媒设学院,我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三天,希望有机会成为这里的一员!

张智鹏(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这次来参加上海交大媒设学院的夏令营收获良多。我对媒设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几天的课堂学习,我感受到了学院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学术作风。这次夏令营的营员也十分优秀,和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感受到思维交叉碰撞的愉悦和满足,这种经历可遇不可求,还未离开就已十分感念!短暂的夏令营生活即将结束,对于交大,对于媒设学院,我又多了些喜爱和憧憬!希望明年能来到这里继续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