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喜讯!我院本科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A&HCI期刊论文

阅读:16180 发布于:2019-06-10 14:32

    近日,我院新闻与传播系2017级本科二年级学生李亦飞在导师薛可教授的指导和新闻与传播系博士生孟筱筱等的协助下,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A&HCI, SCIE期刊)上发表了论文“An evaluation model to assess the communication effec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1.jpg

李亦飞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 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主要收录世界范围内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重要期刊,与SCI/SCIE、SSCI并称世界三大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了全世界不同学科范围的核心刊物。《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在广泛的研究框架内关注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专注于对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与传播理论、创新方法、传播方式等进行跨学科多元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䇹政项目促成了此次李亦飞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成功发表。䇹政项目依托“秦惠䇹与李政道基金”所设立,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科研精英及领袖人才”为目标,旨在支持在校本科生参与科研见习和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科研潜质。论文发表的背后,是李亦飞在传播学领域、文化学领域和计算机科学领域持之以恒不断探索和钻研的结果,也是薛可教授言传身教、悉心指教的结果。

    早在高中时期,李亦飞就展现出了对于科研实践的浓厚兴趣。他组建的“上海非遗青年”团队通过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上海地区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获得了第七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的特等奖。进入交大后,李亦飞在大一的传播学专业课程中接触到了有关文化传播与数字传播的议题,这吸引了他的兴趣。但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是理论学习与真正科研的起点。于是,在薛可教授的鼓励以及研究团队的帮助下,李亦飞开始了他的学术研究之路。

    科研之路的开端可以说是与“艰难险阻”相伴。作为传播学专业的大一学生,才对自己专业领域刚刚懵懂的他,又同时涉足了文化学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全新领域,读文献自学的过程就可以谈的上是“痛苦”。文献中大量的陌生概念和专业词汇常常令他无所适从,读了一遍又一遍,即使是在论文上做满了注释却仍然悟不透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刚入学3个多月,苦苦钻研却毫无收获对于李亦飞来说无疑是打击,加之大一入学,丰富的专业课程和学生工作也给李亦飞的肩上又加了几个担子。

    他的导师薛可教授常用“刻苦”、“勤奋”和“执着”三个词来形容她对于李亦飞的印象。薛可教授说,李亦飞作为本科生,虽然在理论功底、科研经验方面与其他研究生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却有一股干劲,不会的就去学、不懂的就去问,他想要做到的事再困难也一定会去完成。


2.jpg

李亦飞

    也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李亦飞愈挫愈勇,“我找不到什么捷径,只能咬咬牙坚持下去”,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不能理解就去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如此往复的半年,在阅读的文献积累到一定的量后,李亦飞逐渐在三个领域中慢慢地入门,建立起了知识框架。点滴积累之下,李亦飞最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在大一下半学期成功入选第六届䇹政项目。

    进入“䇹政”并非意味着成功,而是挑战的真正起点。在薛可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李亦飞尝试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与保护的各项研究。他发现,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非遗传统传播与保护方面,其数字传播的研究数量稀少且大多停留于质化研究和理论层面的阐述。在与导师薛可教授进行多次讨论后,李亦飞最终决定采用技术接受模型、AIDMA受众反应模型与文化保护理论,对数字传播技术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展开研究,通过专家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找到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的关键因子并构建传播效果评价模型,对非遗数字传播进行学理研究并提供跨学科理论支撑。

    阅读文献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是输入;操作研究方法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处理;而写作则是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的过程,是输出。克服了输入和处理的两大难题,论文写作成了第三个挑战。对于本科二年级的李亦飞,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英语学术写作的经验。在写作、不断修改和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他总能感觉自己的文笔力不从心,往往无法将想要表达的内容用学术英语的方式落到书面上。三次退稿要求修改,对李亦飞来说是巨大的压力,但他也将其视作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是他对于自己学术能力、写作能力的审视和再提高。李亦飞说,在这个漫长的与该领域顶尖教授你来我往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极为宝贵的学术建议,也从中有了新的领悟与收获。

    论文不断修改、打磨以致逐渐完善的过程给了李亦飞信心与更大的热情,加之薛可教授从研究方向、支撑理论、研究方法等各方面的指导与帮助。前期论文在上海交通大学䇹政项目第二十届年会及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中获得“突出表现奖”,并应邀参与“跨媒体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学术论坛。今年6月,该论文顺利完成并被《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接收刊登。


3.jpg

李亦飞(右二)在兰州大学参加䇹政项目第二十届年会

    李亦飞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面对理论基础浅、研究方法薄弱、英语学术写作生疏等等困难,他总是秉持着那份认真与踏实,在探索中收获成长。他表示,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自己走出了舒适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奋斗和探索。与平日的课堂学习不同,在科研中会碰到很多障碍,而且往往没有一个成熟的、可以套用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自己不断的探索。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在深夜还在不断请教薛老师问题,但也正是在这样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的过程中,自己的研究思路得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这样的经历,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对于未来,李亦飞也表示他还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目前,他还有一篇中文论文已经递交了CSSCI杂志进行同行评审,自己也在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传播学的理论知识。李亦飞说,自己在传播学领域还只理解了一点点皮毛,有太多的经典理论需要深入学习,同时也有很多的新趋势、新发展有待自己去探索和跟踪。“一篇论文的成功发表,其实是下一篇论文开始的标志。”他在努力构思新研究的同时,也不断深化对于传播学领域的研究,希望能够在未来为传播学理论的构建与拓展作出自己的学术贡献。

    我院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一至三年级的同学申报参与学校针对本科生开展的研究计划项目(简称PRP)、大学生创新计划及暑期科研见习活动等。学院亦不定期地组织学术报告会,以便从本科期间就鼓励和培养同学们的学术能力,激发本科生专业学习与科研的兴趣。本次李亦飞同学能够作为通讯作者在A&HCI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也是我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培养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