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举办2022年新媒体国际论坛,30家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共话学科建设
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2年新媒体国际论坛近日在线上举办。大会主题为“智能传播与真实世界(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and Real World)”。国际传播学会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教授Noshir Contractor,前主席、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Patrice Buzzanell,前主席、现理事会成员、悉尼大学教授Terry Flew,《人类传播研究》期刊共同主编、南佛罗里达大学教授Steven Wilson,以及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学子2000余人,云端相聚,共同探讨交流。
本届论坛设有“院长论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齐聚云端,共同研讨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本次院长论坛设有2个分会场,在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分别作为分会场主持人与评议人参会,与各位院长嘉宾积极互动,共同探讨智能传播时代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专题研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在主持论坛时表示,他代表与会人员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提供了这样的学术交流与探讨的平台,并表示这场讨论中关于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以及其它新闻传播领域的前沿研究精彩纷呈,令大家收获颇丰,希望今后大家仍能积极交流和探讨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经验,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在评议时表示,论坛演讲可分为学科建设和专题研究两大主题。在学科建设中,演讲者们认为要扣紧当下智能传播发展这一背景,关注社会和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科基础研究,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在专题研究中,演讲者们关注智能传播背景下的新现象、新问题,在研究探讨中,促进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网络文明等领域的发展和建构。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陈龙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作为评议人指出,在新闻传播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创新教育机制,鼓励学生多读专业经典原著,摒弃浮躁风气,夯实理论基础;要更新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式,科研实践两手抓;要积极从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抓手”出发,推进新文科建设;要明确学科定位,既要重视人文社科视野,也要培养相应的科学和工程素养,让本学科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在更多领域发挥优势,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在各分论坛会场,与会院长嘉宾热烈发言,针对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前景、育人机制、研究方向等话题展开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从学科特点入手,对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做出了反思。他认为,作为应用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具有“技术接近性”和“现象接近性”两大特点。对“技术”和“现象”的“趋之若鹜”使得新闻传播学科在专业设置、理论研究层面出现了潮流化、同质化的倾向,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为了规避上述问题,隋岩教授认为新闻与传播学科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保证学科独立性的前提下,开放学科边界,推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认为,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应当服务于治国理政,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助力层级跨越。他提出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有所聚焦,人才培养要“三个面向”,一是面向主流媒体,二是面向国家治理,三是面向社会发展,重视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认为,实现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科基础研究。我们需要基于中国实践、技术发展和学术储备,大胆探索和总结。我们既要坚持学术自信,又要积极促进学科对话,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中国式的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路径,形成中国式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特色,努力引领全球发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围绕“国际传播思维、教育和理念”的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在全球传播的格局下,只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在《数字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人才培养的升级迭代与坚守传承》的演讲中,提出了当下新闻传播学教育存在的三大矛盾: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教育结构老化的矛盾、智能时代范媒介化的趋势与教育培养方式单一的矛盾、理论学习与实践衔接的矛盾。为应对这些问题,她建议更早地进行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分质培养,定制数字智能传播时代新的学习路径,把握新闻传播专业核心竞争力,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坚守传承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提出,媒介研究需要在知识体系、实验体系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媒介素养和技术素养,为新闻学科的人才培养真抓实干。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
在题为《智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基于方法论视角》的报告中,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马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虚拟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数字劳动的剥削、技术鸿沟、认知的客观性等问题,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智能传播时代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马忠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带来了《从元宇宙到真实世界》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元宇宙研究的新思路。王峰教授指出,元宇宙将给我们的生活世界带来巨大变革,我们与其讨论真实世界如何延伸到元宇宙,不如讨论元宇宙延伸到真实世界将会发生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强调了新媒体时代,新传学子阅读经典书籍的重要性。阅读经典书籍不仅能够与学科领域的大师对话,思考政治、社会、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还能够帮助构建多维度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增加专业深度、厚度、高度的最终目标。他建议通过无学时、有学分、小班化教学的方式,开设专业经典导读课,提升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的积极性。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认为,在智能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明确“信息流在哪里,传播学就在哪里”的概念;其次,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培养学生的传播工程意识,应该厘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明确传播学专业门槛,精准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多种文本特征进行谣言的自动识别、如何进行视频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如何进行智能媒体和智能传播平台设计等智能传播研究,并提出智能技术在未来的传播实践中大有可为。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钟智锦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进行了《伦理学视阈中元宇宙引发的伦理风险及伦理准则框架研究》的主题分享,为了应对元宇宙导致的虚拟伦理风险和现实伦理风险并发的窘境,他提出了“内外双轨伦理框架”设计,从一般伦理和专业伦理两个维度出发,将元宇宙伦理风险防控从问题链末端提至前端,推动元宇宙的健康运行,促进现实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
在《延乔路——一个“无中生有”的媒介实践》的演讲中,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以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意外促使延乔路成为打卡热点这一案例,论述了“转译”在媒介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通过对新闻报道的对比分析,发现对新闻进行知识分析,为大众提供解释,更能得到用户正面的反馈。因此,他倡导将知识范畴引入新闻学理论中,以克服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新闻进行解释的要求,与大众媒体新闻报道中专业知识不足的矛盾,提出“知识是新闻的第七个要素”的崭新观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围绕“网络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他强调互联网的建设需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对于建构和谐共生的网络生态,张晓锋提出了两个路径:一、掌握舆论的航向,发挥网络的主体牵引力;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发挥网络的长效影响力。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在题为《一种深邃的忧思——智能化对人类道德与智慧的侵略与屏蔽》的演讲中,从个体思维和道德伦理两个层面对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智能传播技术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他指出:一方面,智能技术正在以一种“教化”的形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强制人们服从技术本身的逻辑,从而实现对人们思维和智慧的控制与屏蔽。另一方面,社会道德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趋于“硬化”,人类中心主义再次登顶。基于上述思考,徐兆寿教授认为,智能时代的媒介发展应有所节制。智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智能的退化以及人与天地万物关系的重建。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院长徐兆寿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提出,要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辐射效应,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与产业应用的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加彪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表示,希望能够与内地各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取长补短,利用元宇宙技术建立虚拟教研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场景,助力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工作。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李世举,在《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创新》的演讲中指出,智能技术的进步为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复杂化、综合化,传统的单一学科可能无法解决现有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新时代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模式,为新文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李世举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廖圣清发表了《网络新闻回帖中的受众互动与群体极化:以情绪为中介变量》的报告。他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研究了人民日报在微博中发布的新冠肺炎报道以及网民的评论数据,证实了受众互动在群体极化中的重要作用。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廖圣清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以《智能传播与传媒法治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改变了世界的构成格局和传统法治的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一元世界转向以人和人工智能交互影响的二元世界,法律也必须从以人为中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转向以人和人工智能互为中心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更好应对此变化,社会亟需智能传播法治人才。为此,高校可以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四方面着手,加快培养智能传播法治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在《智能时代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要素初探》的分享中,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范围几部分论述了智能时代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转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侯迎忠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介绍了他“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议程设置结构”的研究。他指出,在当下的议程设置实践中,要重视“中部用户”、“腰部用户”的结构性作用,充分认识议程的梯度转移规律,实现“从议程设置效果优化,到议程设置结构优化”。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徐翔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淑华指出,在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疫情背景下,要重视科学研究,需用科研的力量来反哺教学、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升级转型。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淑华
在各位嘉宾的热烈讨论后,院长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