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媒体与传播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

阅读:1550 发布于:2024-09-26 22:27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和问候。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希望你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回信一经发布,在媒体与传播学院引发热烈反响。

副院长(主持工作)、特聘教授徐剑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作为一名传媒工作研究者和管理者,深感振奋与鼓舞。中国传媒大学在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新闻舆论工作方面所展现出的决心与行动,对我们整个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都是极大的启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一直以来的坚持。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面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我们必须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这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的要求,也是对我们所有新闻传播教育者的鞭策。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要立足学院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紧跟新闻舆论工作的需求,发挥学院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加强与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努力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与兄弟院校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续写无愧伟大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副院长、副教授燕晓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教育工作的鼓励和期许让我感到振奋,同时也更加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这为新闻学科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一直在探索“数智驱动”的育人模式,坚持“文工交叉”“文理交叉”,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依托学校强大工科优势和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成果构建前沿课程体系,力争为提升中华文化的智能传播力和国际传播力培育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并强调带领学生在新闻实践中夯实理想信念。学院发起“邹韬奋卓越传媒人才成长计划”和“邹韬奋卓越新闻导师领航计划”(以下简称“韬奋计划”),在全国首创了突破学科、院系壁垒,举全校之力培育中国新闻事业领跑人才的育人模式。“韬奋计划”的学员来自全校十四个院系,他们跟随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系统化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再进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实习实践,帮助同学们在新闻工作的“真战场”里“真历练”“真成长”。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重要指示为指引,面向新时代新要求,为党的新闻事业搭建“人才蓄水池”。

新闻与传播系主任、长聘教授姚君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的领导,切实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将马新观教育落实到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依托学校强大的工科背景,结合当代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新闻与传播系立足数字化、人工智能、国际化,建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积极推进适应新时代全媒体生产传播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精神,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时代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要求做出积极的贡献!

肖伟光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为高校新闻院系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作为一名在高校新闻院系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感到十分亲切、更感到十分振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关心关爱新闻工作者,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学列入哲学社会科学的11门支撑性学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学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我理解,这里的“高素质”,首先是政治素质。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灵魂部分。我们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这一核心任务,着力推动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良性互动,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本研读的基础上开展对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命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提高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全媒体新闻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以达到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目标。

2021级博士生马姣姣表示,在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后,我深感振奋与鼓舞。这封回信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的庆祝,更传达了对新时代新闻传播学子的深切期望与要求。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新闻传播学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传播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我们必须积极适应这一变化,利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同时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确保信息的公正传播。作为新时代的传播者,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在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中,我期待能够不断探索新闻传播的创新实践,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3级硕士生孙滢昊表示,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以七十年风雨兼程的辉煌历程,见证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我为曾在这片热土上学习过,成长过,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珠玑,句句深情,不仅是对中国传媒大学办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全体新闻、传媒学子的殷切期望。他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媒传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从中国传媒大学到上海交通大学,从理论学习到人民日报的实习实践,每一步都凝聚着学校的培育之恩和个人的不懈努力。在人民日报的实习期间,我亲身感受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的深刻内涵。面向未来,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积极投身于新闻传播事业的实践中,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时代变迁,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级本科生张韩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强调了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媒传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今年暑期,在学校与学院支持下,我作为“韬奋计划”成员前往北京主流媒体实习。实习期间,我深入参与了记者的采编日常,也有幸协助完成了奥运期间的相关报道。在这段前往“一线”的实践经历中,我不仅看见了一线新闻工作者的热情与温度,更看见了新时代传统媒体向智媒转型的努力与成就。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当怀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日常夯实专业技能,在实践中锤炼自身本领,将理论所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2022级本科生单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对我们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信中提到“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有志于投身新闻传播行业的媒传学子,我将努力提高专业技能与信息素养,拥抱数字时代。这次暑假,在新华通讯社的实习经历更让我感受到“AI+新闻”的强大创造力与广泛应用场景,也让我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对前沿技术的应用始终需要以扎实的采写编评能力为基础。未来,我将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走进更多新闻现场与社会田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以回信中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目标不断努力。


原文转自: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新闻 https://news.sjtu.edu.cn/zhxw/20240926/20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