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阅读:2330 发布于:2024-11-28 15:23

    11月16-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顺利召开。“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是由中国青年传播学者自主发起组织的学术会议,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本届论坛以“从中国出发:马新观视野下传播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和关键问题”为主题。《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编辑部主任张跣,《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新闻大学》执行主编朱春阳,《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界》执行副主编孙尚如,《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新闻春秋》编辑部主任潘文静等新闻传播领域重要学术期刊的编辑出席论坛;中国青年传播学会论坛发起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胡翼青,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白红义等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共同参与。论坛得到了《国际新闻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Emerging Media》(按音序排列)等权威期刊的鼎力支持,为本届论坛学术交流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1732778752652693.jpg

    本届论坛特设“媒介历史与空间文化”和“媒介记忆与媒介效果”研究生专场,于11月17日上午分别在媒体与传播学院B300、A300会议室举行。研究生专场共收到数十篇投稿,经过遴选,共有14篇论文进入发言对谈环节。

 

研究生论坛一

媒介历史与空间文化

   “媒介历史与空间文化”论坛共有三组论文进行对谈,分别聚焦壁报、播音等各类媒介方式的历史演化及相应的社会现象;数字游民群体与社区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电竞馆作为传播空间结构的理论框架;数字时代对于青年群体、家庭群体以及老年群体不同的影响力。《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教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华教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

1732778772779441.jpg


研究生论坛二

媒介记忆与媒介效果

“媒介记忆与媒介效果”论坛的七篇论文分别探讨了城市报刊亭的生与死、数字化博物馆的构建、学生志愿填报信息干预、数据流如何改写新闻认识论、中美主流媒体推特议题动态时间序列分析、在线意见气候对点击表达的实时影响、聊天机器人对于健康决策的影响。各位发言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并与与会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南京社会科学》副主编虞淑娟老师、《新闻春秋》编辑部主任潘文静老师进行了详细点评。

1732778796619856.jpg 


供稿:科研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