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引发我院师生热烈反响

阅读:14800 发布于:2021-06-02 20:35

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院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6月2日下午,我院师生集中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讲话精神。

1.png 

我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和长远目标出发,讲话立意高远,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工作要求系统全面,是未来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此,认真学习讲话精神,积极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职责重大,使命光荣。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精神,关键要落实到办学实践中去。我院有来自58个国家近300名留学生,全院教职员工将进一步大胆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化人才。我院通过举办“我眼中的中国”全国留学生短视评大奖赛,激发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兴趣,培养了其“知华友华”的情感。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重大主题,找准发力方向,进一步明确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思想,学科建设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要求;要进一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做出贡献。

3.png

我院党委书记彭大银表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希望学院师生能够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同时希望中国学生影响留学生,让留学生成为知华友华的桥梁。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张国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传播要加强研究、掌握规律,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三个规律尤其需要重视:第一,受者本位,即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包括内容和形式;第二,分众态势,即不仅要把握各国受众的共性,还要区别对应其个性,才能有的放矢;第三,渠道为王,即打造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能真正适应全球受众需求的新媒体传播链/网,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我院副院长邵国松教授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传播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比如,研究选题、研究内容其实也是一种“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手段,比如近期我指导学生开展的“中外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传播效果对比研究”其实就是一个国际传播课题。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我院徐剑教授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已不再是外宣部门的专业事务,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和民众的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当下时代的一项重大任务。国际传播研究的核心是对谁讲、讲什么、讲得好。对谁讲,要求我们把握传播对象的文化特点,精准传播;讲什么,要求我们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政党形象,进行阐释;讲得好,要求我们提高叙事能力,创新表达手段,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我院牟怡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讲话对我们新闻传播研究者来说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再次看到将日常的理论科研工作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后疫情时代新的国际形势之下,中国形象需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对外展示。国家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也是对我们新闻传播研究者的考验。希望我们新闻传播研究者能担当起这份责任,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我院王茜副教授表示,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国际传播和构建中国话语,要更加注意网络空间的传播特征,避免出现信息过滤泡和信息茧房。同时,传播中国文化与文化自信,需要给予自媒体多平台传播,跨文化互动加强,以李子柒为例的中国博主,通过对中国田园诗意生活方式的展示,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同时海外博主加强动,有助于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展现真实的中国,主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我院文化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副系主任江凌副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构建了大国际传播观的战略格局。长期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处于“西强我弱”的局面,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上污名化中国的现象不断出现。为此,从组织、学术、舆论、人文交流实践等方面加强国际传播力量、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必要性十分迫切。我们学院具有深厚的国际传播学术基础和实践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国际传播经验,在今后的国际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一方面,树立“国际大传播”格局和理念,积极调动传播系、文管系和影视系师生的学术和实践力量,多举办国际舆论、文化、影视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具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国内学生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融合,充分调动国际留学生的力量认知中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

我院青年教师黄艺彤老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作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发挥各部门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这意味着未来国际政治传播可以在渠道、形式、内容等方面和文化传播、艺术传播、健康传播、环境传播等领域进一步融合,在人文艺术、公共卫生等非政治化、具有普世意义的交流语境下,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阐述中国发展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2.png

我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田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中国理论”的重要性,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博士生来说,总书记的讲话,首先是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研究国际传播,要形成自己的范式和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深入钻研基础研究,以扎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基础,彰显中国智慧的引领能力,而不是受制于西方那套话语体系。我理解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智慧,其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高举“全球命运共同体”大旗。近些年来,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例如伟大的抗疫斗争,已经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新闻传播专业学子就理应担当起把这种生动实践升华到理论范式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具体策略方面,总书记还指出要实现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这就对我们传播学的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实践性、实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应该把把视野拓宽、看得更远,着眼于智能媒介平台的全球化构建,探寻以更高维度实现国际传播的路径。

我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林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有三点思考。一是感受到党中央对传播甚至传播学的重视,《新闻联播》一共是30分钟,但这一段就占了7分11秒,这应该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中央政治局层面专题学习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这让我们一直处于“十字路口”的传播学,感到前景光明、大有可为,也相信传播学这个学科会借着这次东风,发展得越来越好,传播学毕业生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二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也作为一名准学者,我会重点着眼于“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学习国际传播理论、梳理对外传播研究方法、思考国际传播理论的本土化问题。三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我会积极研究中国问题、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进行国际学术发表比如英文期刊、国际学术会议论坛等,为对外传递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贡献绵薄之力。

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胡了然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要讲话之后,对于新闻传播的学子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新闻传播学习中与国家的内政外交更紧密地结合。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国际舆论纷繁复杂,国际新闻工作者要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上沿着正确的方向描摹世界风云,报道全球大事。在国际舆论场中,记者既是新闻信息的报道者,也是中国观点的传播者、中国立场的阐释者、中国形象的塑造者。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国家意识,提升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其次,我们需要更加熟悉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要主动了解海外受众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接收心理。最后,我们仍然需要巩固传媒功底,以“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根基,既要练好采写编评、调查研究等“基本功”,也要提升融合传播力,做全媒型、专家型国际新闻工作者。面对庞大的网络用户,做大做强互联网上的国际传播,才能赢得话语权、占有主动权,加快构建技术先进的全媒体国际传播格局。

我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屠滢滢表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对“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有较为深入的思考与体会。我认为要进行精准传播,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是本土化,第二是特色化。首先,精准传播是对大众传播的颠覆,这要求我们根据国家差异、民族差异甚至是地区差异进行传播。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传播学子首先要熟知不同国家受欢迎的传播方式、传播平台与传播策略。所以我认为精准传播的第一步就是本土化,我们去传播中国故事的时候首要的就是要转化自己的角色为本地传播者。但是疫情当前,可以说我们目前要走出去比较困难,所以除了学生自己在网络上的学习,老师们也可以提供指导与帮助。其次,本土化后,我们需要做到中国特色化。本土化只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播,但是传播的内容还是要靠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故事,需要我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要走向中国广大的土地,去看去感受真实的中国,然后运用传播手段把故事变成中国声音传递出去。

我院2019级本科生谢应杰表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后,收获颇丰。对于我们本科生同学而言。本次讲话精神指明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是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未来的新闻传播事业将会更加注重于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会更加重视构筑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对于新闻传播学子而言,应当了解世界的发展方向,并能够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而抓住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因此,本次讲话也为我们自己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事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学习和实践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应该争取参与国际传播事业中。

4.png

我院与上海市人民友好协会积极开展合作,推动“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研学项目开展,组织留学生参观体验上海城市交通、新农村建设、基层居委会等等,以此为契机为留学生拍摄短视频提供素材。在参观了上海地铁博物馆后,学院留学生Emilia表示以后坐地铁不再单是一段枯燥的旅程,反而更像是一次艺术与文化的享受。在走访新农村后,来自阿根廷的留学生严安娜表示走访让她对上海新农村建设有了初步认识,让她体会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需要外部条件的翻新,更重要的是和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诺亚表示,中国形象一方面是中国审美国家形象维度。他在中国所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保持了中国审美的特色,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另一方面是实用国家形象维度。在他看来中国管理是无可比拟的,最明显的是在研究,创意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