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一带一路城市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思路”论坛在沪举办

阅读:13138 发布于:2015-10-22 10:02

20151021,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论坛城市科学系列之三”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法学楼401室举行。本次论坛以“‘一带一路’城市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思路”为主题,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人文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自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瞭望东方周刊》、《解放日报》、《文汇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等媒体出席。与会专家从国家战略、历史学、经济学、文学、公共管理、城市规划等各领域,就“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城市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广泛的交流。

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指出,作为人口、经济与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以及中国正在努力探索和建构的“新型城镇化”,是“一带一路”的主要空间平台和核心支撑体系。而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沿线一些城乡的社会现代化水平较低、源远流长的区域文化传统萎靡不振,则是现阶段影响国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和建构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目标更为全面的“一带一路”倡议理念。这就是“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的新构想,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城市群规划建设驱动“一带一路”的经济振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沿线各省市的通力合作,建构和形成科学合理的层级分工体系,避免恶性竞争,最大限度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二是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助推“一带一路”的社会转型。将城市信息化工程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支点,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的城市和农村的传统社会转型,为实现这些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及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综合服务平台;三是以人文城市规划建设引领“一带一路”的文化复兴。“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一带一路”城镇化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综合性矛盾。

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两重思考》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认知与行为科学研究院(筹)蒋宏教授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两重思考。第一重思考是建设的必要性。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冲破影响和阻碍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围和围堵,拉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消化过往经济高速建设所带来的过剩产能,有效推动国际贸易和促进金融资本增值,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引擎拓展中国国家形象和推动我国经济技术文化实力的远行,以和平崛起和互利共赢推动世界和平、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新路。第二重思考是建设的安全性,包括西部边境安全、战略条件约定、分裂势力的管控风险、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等方面。涉及国内宗教及民族的问题将使社会治理更趋复杂化,国际问题的交织也将增加西部国家安全的压力。最后蒋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向国内外讲好故事、传达好意图、落实好项目;二、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国家安全性,制定好规则、落实好政策、发展好事业;三、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间合作和国内建设的同等重要性、急迫性;四、充分重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别研究和对策研究,以及预案研究。就如何缓释国家西部的安全压力,媒体设计学院朱宁嘉副教授补充到,这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在互利共赢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和民族的平等对话与对等交流。因为作为合作伙伴强大的一方,仅有良好的主观意愿是不够的,需要体会并体谅沿线国家、城市和民族的立场,维护共同体各方利益,寻求合理发展。努力消除沿线国家、城市和民族的猜忌,真正发挥中国的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作用。

在题为《行政区划与明代青岛“走私港”的形成》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玉尚教授从明代青岛港形成的历史阐述中指出,万历六年之前,由于小青岛和青岛口地区处于胶即两地边缘地带,小青岛在行政和军事上属于胶州,在即墨其他港口厉行海禁的政策下,反而获得初步发展的契机,成为一“走私港”。万历六年之后,即墨开禁,同时清初至1891年,军事重心由明代的即墨转移到胶州,包括青岛口在内的墨邑各个港口都得以迅速发展,女姑、金口先后成为即墨和胶东的大港口。在明末和清代前中期港口自由贸易竞争中,青岛虽然也有发展,但并未处于优势。青岛获得再次发展的契机是嘉庆之后,乾隆年间美洲作物在胶东的普及所导致的港口淤塞,对于胶即几乎所有港口来说是一个毁灭性打击。由于青岛口河岸人口稀少、河流短促、自然环境保持良好,免受了此种劫难。加上1891年登镇总兵衙门移至青岛口,也是一个促进,但其作用不应高估。

在题为《山东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朱丽霞教授指出,齐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为富庶的国家,借滨海的地理优势,发展海上贸易,打通了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贸易通道,开辟了历史上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历史悠久的海上通道不仅沟通了中国与东方朝鲜、日本的经济、政治、宗教、民俗和思想的交流,而且在文学、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对东方各岛国产生了的巨大影响。齐国奔向富强的征途中所实施的各项措施在后来不同强国的历史进程中都得到一一印证,齐国曾经的强大与繁荣,为我们今天推动中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在题为《十九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带一路”倡议(1889-1894):广西龙州关、云南蒙自关和西藏亚东关的贸易路线及模式》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志云研究员指出,虽然在西欧工业国家推动的殖民地经济的压力下,中国西南地区在国际贸易力量上呈现弱势,但是在龙州关、蒙自关和亚东关的选址和设置过程中,呈现了当时中国极为先进的贸易战略。虽然上述三关的开设都是由于英法两国的压力,但是中国政府累积了18601889年将近三十年的经验中得知,开关贸易的利益实不仅仅在征收关税,还有上述的贸易战略考量。或许十九世纪的清政府之整体国策设计确实有落后西欧工业国家之处,但是当时清政府快速学习西方贸易经验,体察中国西南边境情势所设计出的贸易战略和模式,仍有许多值得二十一世纪中国政府可借鉴之处。

在题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的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刘新静专职研究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外拓展国际关系,对内寻求战略突破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势必会极大带动沿线城市人口与产业等要素的集聚,从而加速其城镇化进程和提升其城镇化水平。可以预见,改革开放三十年向东开发开放和优先发展沿海省市的战略造就了今天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向西开发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无疑会孕育明天的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从城市群理论而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应该建设重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文化型城市群;从城市群形态而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应该建设由3-5个层级体系合理的小城市群组成的城市化区域;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可以建设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政治交流的国际城市群。

本次论坛历时半天,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国际视野,肩负国家使命和民族希望,是实现“中国梦”重大举措之一。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还是从当下建设和未来发展看,以“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城镇化”为主体功能构架,规划和布局“十三五”时期“一带一路”的推进实施,有助于统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生态环境、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主要目标,比较完整地解决目前存在的经济、社会、文化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长远及可持续打下良好基础。

 

(撰稿 谈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