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综述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第六个成员国,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后,各类文化数字资源的研究和建设也不断展开。截至2020 年底,中国面向全国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超过145TB,“十三五”期间,国家图书馆网站年 均点击量约9.37亿次,年均手机端访问量超过1.1亿次。2017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以来累计访问 量达8.09亿次,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截至目前数字资源量达1258TB。可见,不论是国家层面对 文化智慧化建设的紧迫性,还是社会公众对数字文化资源的需求,都表现出极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学术层面看,非遗数据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必须要从“小众”走向“大众”,必须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进而才能“火起来”!而“数字中国”的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应用恰恰提供了这个可能(如表1)。从现实层面看,如何立足于Web3.0,探索“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新范式,已经成为大数据、智慧化时代艺术文化研究、信息科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学科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但是,就目前理论研究和现实看,非遗数据资源建设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历史路径和模式存在严重不足、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智慧化的技术创新应用非常有限,非遗数据资源建设重基础资源建设、轻以观众与用户为导向的服务设计、缺少系统性闭环评价体系;立足于智慧数据建设的全方位、多学科、立体式、纵深化研究与应用的成果,极为欠缺。主要集中于下述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资源理论发展研究。关于数字人文理论、非遗资源数字化的理论研究。潘鲁生《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2006)等研究。其他还有数字化手 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的探讨(黄永林,2012,2015;彭纲,2009;裴张龙,2008;彭冬梅,2006、2008;贾秀清,2012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保护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典藏、系统管理、 数字修复与规范的研究等。王晓光等(2020)通过对敦煌智慧数据资源的研究,认为“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新范式。其他还有对于虚拟修复、建筑测绘、水下清洗修复、3D打印保护与再生 产技术等的研究(铁钟,2019;李晶,2015;王昊,2021;杨金广,2021等)。还有提出使用动 作捕捉技术等智能化手段提高非遗的保护水平(王鸿伟,2021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发展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集中智能设计理论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平台建设实践研究、智能平台技术、非遗智能平台受众体验、服务设计理念及方法的研究。早期关于“观众体验”设计的概念(Donald A. Norman,1996);信息交互、移动服务 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应用(鲁晓波等,2021)。行为逻辑和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蝴蝶效应研究(辛 向阳等,2020)。人工智能2.0时代群智创新范式的关键技术研究(罗仕鉴等,2020)。还有羌族 刺绣、中央苏区红色文化、古村落文化、满族非物质文化、侗锦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王晗,2018;代俊波、单桂花,2010;曹亚苹,2016;谭艺凌,2016等)。显而易见,建立标准化、共享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平台成为全面保护、发展、传承非遗资源的重要形式。
因此,本研究聚焦如何提升非遗数据资源的集成性、共享性和用户服务的交互性、智能性的 关键问题,探讨丰富和优化非遗大数据资源的智能采集技术、构建基于关键智能技术的数据资源库,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实现文化遗产智慧服务的科学评价和动态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