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齐聚云端 共同探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
10月24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0新媒体国际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开幕。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在线会场 + 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进行,包括ICA前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主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Ang Peng Hwa教授,ICA前主席、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帕Patrice Buzzanell教授和ICA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Claes De Vreese教授在内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和业界嘉宾及新闻学子1500多人共聚云端,分享观点。论坛期间,特设“院长论坛”,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河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所长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创新。
论坛线下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致欢迎辞,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作为业界代表向海内外产学研专家表示欢迎,ICA 现任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学 Claes de Vreese 教授,ICA前任主席、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Terry Flew教授和ICA 候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论坛开幕式;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主持了“院长论坛”。
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发表了题为《融媒体背景下国际新闻教学模式思考》的主题演讲。他以“‘多语种+国际新闻’特色班”与“上外-松江全球传播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背景,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国际新闻学科建设的做法与成果。通过跨学科融合,推进合作共赢,国际新闻学科教育的品质有了较大提升,借助学院搭建的媒体平台进行实战,学生学习兴趣亦有显著加强,证明了实战在新闻教育中的必要性,只有强化实战才能孵化和培养优秀人才。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教授就全媒体视野下传播学教育分享了同济大学基于马新观研究、城市传播、智能传播三大前沿方向的学科建设理念,希望在“能说、能写、能做”三个层面,打破原有学科边界,推动全媒体时代下学科协同发展。李麟学同时指出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给媒介变革带来新的思考,习总书记提出的“四全媒体”概念也在实践层面对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应当关注主流意识形态,媒介场景变化、智能技术前沿三个方面。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教授从当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谈起,认为消费具有重大作用,今年的新冠疫情推动了线上消费、媒介消费的新形态的形成。如今消费在媒体的助推下不仅仅只是物质消费,更是意义与快感的消费,出现了新技术、新消费、新场景、新体验的新特点,但同时也出现了消费陷阱等负面问题。在此挑战下,石磊教授指出要从预防接种式和超越保护主义两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教授
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教授围绕学院办学经验和典型做法展开分享。他指出,在上海积极打造“电竞之都”的背景下,学院结合自身在体育传播的优势,开创“电竞解说”的专业方向,为学生拓展新的就业渠道。同时,学院也积极与企业共同打造新媒体平台,致力于体育传播和纪录片制作,开创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网络课程。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指出了当下媒体发展中大破大立,地市一级媒体跨部门体系重组,以及广电和报业频频整合的现象。由于市场诱导和政策的高位推动,业界聚焦移动终端,短视频一马当先,在此大环境下,陈院长指出当代新闻教育可以从介入变局、融入媒体、追踪前沿三个层面出发,把握主动权,并介绍了南昌大学在上述三个层面的实践平台即江西省融媒体发展中心及江西媒体融合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徐剑教授以重大现实问题导向的高效智库创新与实践为主题,认为高校智库性质不同于政府、社科院的智囊型智库,高校智库更应成为思想库,以独立的见解为民众发声。同时,徐剑以城市治理研究院对疫情期间各类问题的研究为例,分享了在多年智库研究中的心得体会,提出高校智库在实际研究与应用中应当发挥多学科交叉人才优势。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汤景泰教授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汤景泰教授展示了暨南大学探索建设数据中台的成果,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与数据驱动技术能力,结合业务价值和技术价值,将多元异构数据平台、云协作平台、网络调查平台、教学实验平台四个平台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学习可视化操作和进行自主研究,提出未来共同协作推进科研创新的愿景。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
目前数据新闻教育的现状与经验探索如何?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结合国内外的调查机构数据展示了数据新闻课程的发展历程,面对目前高校数据新闻教育在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的核心难点,认为高校应共同积极拥抱技术变革,探索数据新闻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提出受到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新闻学在数字化时代已然发生了转向,新闻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具体而言,新闻学在行动者、用户、媒介、新闻、新闻生产、内容等多个概念上都进行了重建,以适应数字化与新闻学之间立体化矩阵的关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徐清泉将媒体分为三个层级,分别阐释其优势和劣势。首先,在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地方主流媒体转型难度最大,并提出应推进最接地气的“新闻+”战略,媒体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在机制再造。此外,他发现目前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局限在体制内,没有真正覆盖到社会上的媒体化平台,因此他呼吁全媒体体系建设应跳出圈外,拓宽视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教授围绕传播特性与学科发展议题强调当下传播总体趋势实际上未变,仍是用传播的时间征服传播的空间,但会被智能媒体推演得更强烈。智能媒体让传播主体极端且多元化,加快传播时效和扩大信息跨越空间,导致学科空间不断被压缩。因此,他认为应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拓宽研究领域,同时也需警惕随之而来的学科自我迷失问题。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
上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以智能媒体为主导,用“新闻+智能技术+艺术”的方式来构建教学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推进打造智能媒体实验中心;三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四是加强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五是深化对智能媒体的学术研究。此外,严教授指出我们应该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并表达了一同探索和推进智能媒体人才培养的愿景。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世举教授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世举教授发表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演讲。首先,李院长介绍了西部新闻传播学科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当下面临的挑战、培养目标和部校共建的责任和使命。其次,他以宁夏大学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为例,介绍了宁夏大学的典型经验: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培养方案;增设的实践环节和联合培养;用媒体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针对西部地区媒体资源不丰富但需求旺盛的现实情况,李院长强调了强基础,补短板,明确定位,错位发展,部校共建的多重人才培养对策。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
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如何从本科抓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在的演讲中从基本情况、师资力量、培养方案与条件保障几方面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今年开展的新闻学专业联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她表示要培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深刻发展和媒体融合深度发展趋势的全媒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探索“新文科”发展、文工交叉的新模式。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教授围绕信息过剩与人文精神论述了大众传播的特性及问题:一是大众传播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特征,不同于以往的精英教化传播,当下无论是文盲还是农民都可以参与信息传播;二是大众传播导致了低层次信息泛滥,世界观和方法论迷失的人文困境。针对这一困境,徐院长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传播的方法解读,而应用哲学的方法从中西文化入手研究,需要通过德治和法治的历史视角分析,并提出德法融合,重视科学,中西兼备,沟通古今的方法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介绍了《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及其家庭影响机制研究》这一探索性研究。他使用数据详实地呈现了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智能手机使用的影响,以及特殊压力对自闭症儿童家长态度的作用。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面临的困境,但精确性的发现有待于长时段的实验观察和研究。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关注到跨语种网络传播中的编译者这一群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时代与智能时代的跨语种传播特征,张院长认为智能时代跨语种网络传播类比于具有沟通功能的论坛主持人角色,包含着认知、情感等价值判断,需要实现不同文化对象之间的互动来满足他们对文化他者的诉求。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教授回溯了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理论含量上有所增加,在研究方法上趋于规范,目前已具备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需要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发展传播学术体系,通过传播的力量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陶建杰教授分享了在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一是在培养体系方面,基于培养融媒体时代公共传播人才的定位,全方位调整培养体系和修订培养方案;二是在教师建设方面,不断引进新教师,提升教师的实务素养;三是在课程方面,开设实践课程,扶持特色课程,开展MOOC线上课程等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谈及智能传播背景下的法治传播教育,从传播渠道、内容、受众的三个方面论述了法制传播的现实困境。他认为要形成法治传播教育的基本格局,需要在人才培养基本构成和课程结构的基础之上,推进人才培养实践实训平台的建设,以达到建设优质法制传播教育的目的。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华明教授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陈华明在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三个方面提出开展研究教育工作:首先是调结构,需要将研究生办学重点落在专业学位,学术学位在类别上做出调整,自主设置学科;其次是重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全课程,启动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加强教材建设;最后是强合作,大力推动国内外办学合作,重视产教融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在会议中提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已基本完成学科平台建设,面对学科交叉、产学研交融等挑战,学院下一步正在考虑如何借助媒体融合大背景的契机,创新教学评价。为此,他提倡各学院互相传授经验,打破固有思维,探索新路径,让新闻传播学科走在前列。
“院长论坛”合影(部分)
最后,各位嘉宾相聚云端,共同合影,共祝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