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本科生喜获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决赛一等奖

阅读:11459 发布于:2019-05-31 09:27

526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学生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东华大学圆满落幕。经过前期校内五轮答辩选拔、上海市初赛评审、复赛选拔,由我院李晓静教授指导的本科生蒋钰、李有同学的科创作品成功闯入市赛决赛环节,全校总共仅两个文科项目晋级决赛。在525日当天紧张激烈的现场角逐后,我院项目最终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一等奖的殊荣,这也突破了我院“挑战杯”竞赛史上的“零”纪录。

 

1.jpg

图1.(从左至右)李晓静、蒋钰、李有荣获“挑战杯”上海市一等奖证书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其中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是第十六届“挑战杯”比赛,上海市赛区由东华大学承办竞赛决赛。本次大赛共持续四个多月,收到了来自全市42所高校的1200余件作品,共计124件优秀作品入围上海市决赛环节。

 

李晓静教授指导的蒋钰、李有学术作品《我国城乡儿童的信息技能和教育扶贫路径探索:基于上海公办学校和洱源乡村学校的田野调查》耗时近三年完成。作品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多种方法,以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者为调研对象,深入、系统地梳理我国城乡学校和学龄儿童在教育信息化、技术使用和知识获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发现扶贫在当下更需要的不是硬件接入,而是技能培训和制度设计帮扶。在此基础上,该作品还对我国的乡村教育扶贫提供了多层面的实操路径,被当地教育部门、作品推荐人和评委专家一致认为“整个作品深厚扎实,理论梳理与方法设计科学规范,并真正发现了当前教育扶贫的盲区,帮到了乡村教育的痛处”。该项目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二等奖、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力项目、上海交大第五届“钱学森杯”科创竞赛特等奖,并最终荣获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赛教育组一等奖。这是我院2002年建院以来,首次入围“挑战杯”上海市决赛并获奖。同时,该项目也是本届上海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学子唯一的获奖作品,值得庆贺。

 

2.jpg

图2.(从左至右)李有、蒋钰、李晓静手捧交大优胜杯合影

 

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心系家国、关注社会,以新闻传播学人的强烈社会担当和不懈努力展现了我院的科研创新实力和爱国情怀,并彰显了饮水思源、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交大爱国荣校精神。

 

【获奖学子感言】

项目最早源自我们俩在荣昶储才计划的暑期社会实践,从2016年到2017年,我们初次和云南洱源的乡村学校近距离接触。三年来,我们逐步见证了洱源的教育硬件设施日臻完善,逐渐打破了过去对于西部乡村学校的刻板成见。

2018春天,在李晓静老师讲授的《新媒体与社会》专业课上,我们系统学习到了知识沟和数字鸿沟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在课堂上,李老师对于如何用新媒体来改善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深厚学养深深感染并启发了我们。不同于其它课程的论文大作业,李老师布置的期末考核别具一格——设计如何用新媒体来帮助缩小城乡数字差距的方案并实地检验。这项作业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参与热情。在专业理论阅读和过往洱源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十分投入地完成了期末作业,并在上海几所中小学进行了验证,得到了很棒的分数。这也鼓舞了我们进一步联系李老师开启更深入的调研,李老师愉快地答应了,并提到这也是她近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领域。

2018年秋天,我们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申报了学校第五届“钱学森杯”科创竞赛。带着和老师多次讨论后确定的研究问题和调研方案,我们在年底再次踏上了洱源的土地,开启了第三轮更深入和系统的社会实践。回到上海后,我们又针对上海四所公办学校开展了近两个月的田野研究,并与洱源进行了深入对比。

 

3.jpg

图3.蒋钰、李有赴云南洱源实地走访

 

回首三年来,从洱源到上海,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实践,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一等奖,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我们特别要感谢指导老师李晓静教授的悉心指点和鼓励帮助,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学长口中这位“金牌教练”的智慧学识和人格魅力,令我们钦佩感动不已!不论是老师对于媒介化社会的深入思考和人文情怀,还是一次次线上线下讨论中的理论和方法指引,抑或是无数竞赛环节里的战略战术选择,我们都被老师的洞见智慧、学术实力以及温柔耐心所深深折服。虽然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第一次参加“挑战杯”竞赛,但事实证明,李老师给我们指引的研究方案和制定的战略战术,丝毫没有走弯路,并且极富成效、社会反响强烈。这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对今后专业学习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知识改变社会”的力量,坚定了我们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念,再次深深感谢李老师!

 

4.jpg

图4.荣获“挑战杯”上海市一等奖师生合影

5.jpg

图5.“挑战杯”市赛现场师生合影

 

同时,我们也十分感谢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院及学校团委的无私帮助!在各种调研经费资助上,学院的高度支持免去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三年来的求学期间,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学院领导对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设置的高度重视,这是我们前行过程中的极大动力。此外,还要很感谢帮助我们联系沪滇两地学校的校工会、两地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以及接受我们调研的八所学校的几百位学生、老师和家长。没有他们的参与和支持,项目无法顺利进行。最后,我们特别要感谢大力推荐我们项目参赛的专家教授和各方评委,是他们的鼓励和抬爱,让我们收获了今天的果实。尤其是,得到了洱源当地的感谢反馈和评委专家对于项目的认可,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学术信心和成就感。

 

6.jpg

图6.蒋钰、李有在云南洱源乡村学校调研

 

犹记得实地走访时,村民们的质朴笑容和孩子们对于提升信息技能的渴望眼神。我们相信,洱源不止代表洱源,上海不止代表上海。如同我们的调研发现,“仅仅强调互联网的物理接入是无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正确使用互联网技术才是‘数字红利’普惠弱势群体的关键”。希望我们的田野调查能在媒介信息化社会为中国的乡村教育扶贫真正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身为新闻传媒学子的责任使命与社会担当吧!

 

撰稿/摄影:蒋钰、李有